消化道大出血液体复苏

再造人
发表于 2024-03-12 13:01:35


消化道大出血时,应立即建立快速静脉通道,并选择较粗静脉以备输血,建议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常用液体包括氯化钠注射液(0.85%~0.95%)、平衡液、全血或血浆代用品。根据失血的多少在短时间内输入足量液体,以纠正循环血量的不足。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液体复苏要优先于内镜止血治疗。为防止出现肺水肿、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血管外液体的蓄积等,在液体复苏达到终点指标、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应尽早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于急性大出血患者,应尽可能行中心静脉压监测以指导液体的输入量。


下述征象对血容量补充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意识恢复;四肢末端由湿冷、青紫转为温暖、红润,肛温与皮温差减小(<1℃);脉搏由快弱(>100次/min)转为正常有力,收缩压接近正常,脉压>30mmHg;尿量>0.5ml/(kg·h);中心静脉压改善。


传统的补充血容量治疗通常提倡早期、积极地输液疗法来恢复血液量和迅速恢复血压。然而,研究显示,快速补充血容量与较少量的液体输入,或即刻和延迟输液相比较,快速输注液体会影响血栓形成,增加再出血的风险和病死率。低容量液体复苏或允许性低血压的观念可以保证低水平、短期内的组织灌注,同时避免了早期液体复苏带来的不利影响。一项研究显示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使用两种补液方案,一种以收缩压100mmHg为目标值,另一组以收缩压70mmHg以上为目标值,两者的生存率无差异。出血性休克患者的诊治同时取决于出血的控制及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止血前过多液体输入会稀释凝血因子,增加再出血的风险,可能最终影响死亡率。但大样本的临床分析显示,早期或大量补液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弊端目前不能完全确定,需要更多临床研究以确定液体复苏的有效策略。


557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