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DC疫苗的治疗策略

再造人
发表于 2024-04-26 23:28:21


迄今为止,DC疫苗的安全性已在临床试验中得到充分证实。观察到的副作用相对较轻,主要为发热、注射部位反应、淋巴结肿大和疲劳。多数临床试验证实,DC疫苗具有免疫原性,可以诱导肿瘤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一项Meta分析表明,DC疫苗可在77%前列腺癌患者和61%肾癌患者中诱导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然而,或由于DC疫苗的质量原因,其确切的临床疗效仍未得到证实。DC疫苗的最佳制备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探索。目前通过共刺激因子的高表达来判断DCs的成熟,通过IL-12的分泌来鉴定疫苗的疗效。但是DC分泌的IL-12是否充足,是否还可以在回输到患者体内后持续分泌IL-12,是否还可以激活T细胞,诸多问题仍待探索。此外,由于DC疫苗本身可能无法直接发挥免疫功能,需要由淋巴结常驻DC交叉呈递抗原,而大多数DC疫苗不能迁移到淋巴结刺激T细胞。即使到达淋巴结,DC疫苗还可能会诱导Tregs和Th2的免疫反应。另一方面,肿瘤的内在因素也是导致DC疫苗治疗失败的原因。肿瘤抗原表达的缺失、MHC分子的突变、共刺激因子的缺乏、抑制性配体的表达、Tregs的诱导、IDO的表达和或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的产生等,都可能会抑制DC疫苗的抗肿瘤能力。因此,优化DC疫苗的制备,并克服肿瘤微环境的免疫逃逸可能会提高DC疫苗的疗效。目前,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正在研究中。


1.与调节肿瘤微环境的药物联合应用

多种疗法的联合治疗策略可能会是DC疫苗成功的关键。FDA批准的检查点抑制剂对免疫治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既可单一用药,又可以与其他疗法联合应用。近期一项临床研究表明,将编码CD40L、CD70、组成性激活的TLR4与黑色素瘤相关的抗原(gp100、酪氨酸酶、MAGE-A3或MAGE-C2)的mRNA电转入融合了HLAⅡ类靶向信号(DC-LAMP)的DCs中(也称为TriMix-DC-MEL),并联合使用CTLA-4的单抗药物ipilimumab治疗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患者的总体缓解率可达38%。目前,使用DC疫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NCT02677155和NCT01067287),但仍需要系统地试验和评估联合治疗策略中疫苗接种的时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类型和数量等。


另外,目前也可以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使DC疫苗可以有效地诱导免疫应答,促进CD8+T细胞、NK细胞等具有杀伤作用的细胞的浸润。Talimogene laherparepvec(T-VEC或OncoVEX)是FDA批准的首个用于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溶瘤病毒,衍生自人类单纯疱疹病毒1并编码GM-CSF。溶瘤病毒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还可以激活先天免疫、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有效降低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作用。还可通过模拟病毒感染肿瘤的瘤内注射方法,如瘤内注射poly-I:C或CpG,以改善肿瘤微环境,且不会引起全身性的抗病毒免疫等副作用;亦可通过瘤内给予STING激动剂激活STING信号通路,上调IFN-β的表达,诱导小鼠模型中远端肿瘤的消退。另外,如前文所提,瘤内给予FLT3L,将DCs动员到肿瘤微环境中并同时刺激DCs的成熟,可有效诱导抗肿瘤T细胞的免疫应答。


2.制备DCs新方案 

另一种从人类多能干细胞(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hPSCs)诱导分化DCs获得DCs的策略正在探索。目前,有两种从hPSCs分化DCs的方法:一种使用类胚体,模仿胚发育的聚集体样结构;另一种方法借助与基质细胞系的共培养。两种分化方法均需要多个步骤,利用多种生长因子(如BMP-4、VEGF、GM-CSF、SCF、Flt3L、IL-4等)分步诱导分化。使用生物反应器进行hPSCs的分化,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近期一项研究,使用慢病毒将MART-1抗原转导入hPSCs细胞,将转导的hPSCs分化成DCs,在TNF的刺激下诱导DCs成熟。DCs与T细胞共培养后,可激活MART-1特异性CD8+T细胞的免疫应答。因此,这种方案有潜力生产无限量的DC疫苗,能够直接转导抗原,可呈递至MHCⅠ类分子上,并刺激CD8+T细胞的免疫应答。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分离免疫原性较强的CD141+DCs,以期提高DC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还可应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Crispr/Cas9技术,敲除DCs中免疫检查点配体PDL1、免疫抑制细胞因子IL-10等基因,以降低DCs的免疫抑制性。


547 0

下一篇:T淋巴细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