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去除技术

再造人
发表于 2024-04-05 19:14:17


治疗性血小板去除是指分离和去除患者血液中的病理性血小板,并将正常的成分血回输至患者体内,给予或不给予置换液(例如,胶体和/或类晶体溶液)的一种迅速、安全的治疗技术。


(一)适应证


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生成素过量分泌引起的罕见的家族性疾病。


2.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

由一系列的基础性疾病引起的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骨髓源性白血病引起的骨髓增生异常,血小板数目迅速增高。


3.急性血栓风险

血小板计数>1 000×10^9/L的患者。


(二)禁忌证

禁忌证包括:

①凝血功能异常;

②心肺功能异常;

③不能耐受血细胞分离机单采的成人或婴幼儿;

④有活动性出血。


(三)治疗方案


1.疾病特点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以巨核细胞增生为主的克隆性多能干细胞增殖性疾病,临床表现血栓形成和出血,主要是血小板数量和质量异常造成的。多种内外科疾病都可引起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如慢性感染,过敏、外伤、脾切除术后、药物反应等。


2.血小板单采去除方法


(1)去除量:

一次去除血小板200~300ml。


(2)去除频次:

每次处理全血循环量5 000~6 000ml,一般去除1次即可将血小板降至600×10^9/L,若血小板去除前>2 200×10^9/L,可能需要去除2次,间隔2~3天。


(3)抗凝剂:

采用ACD抗凝,保存液与全血比例1∶8~1∶10、全血流速50~70ml/min。


(4)置换液:

一般不需要输注置换液。


(5)术前及术中用药:

术前口服10%葡萄糖酸钙20ml,采集过程中每循环2 000ml全血可静脉补充葡萄糖酸钙1g。


(四)注意要点


1.抗凝剂比例

采集过程中注意观察抗凝剂与全血的比例,根据患者的凝血状况设置。


2.全血流速个性化

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全血流速适当调低。


3.术后监测相关指标

术后24小时检测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数值确定是否需要再次去除。


545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