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的口腔微生态改变

再造人
发表于 2024-06-06 11:13:50


(一)龋病定义

龋病是发生于牙齿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为最常见的口腔疾病。口腔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龋病的发生、发展与微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密切相关,龋病是牙齿局部微生态环境、细菌和食物相互关系失调的表现。


(二)龋病流行病学调查

2017年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我国12岁儿童恒牙龋患率为34.5%,比十年前上升了7.8个百分点。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为70.9%,比十年前上升了5.8个百分点,儿童患龋情况已呈现上升态势。


(三)致龋细菌作用

1881年,Underwood和Miller第一次明确指出龋病是由细菌及其酸性代谢产物所造成的,曾分离出30多种细菌,并认为能够产酸和分解蛋白质的细菌都可以致龋。随机人群的抽样调查发现,变形链球菌与龋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变形链球菌随龋病的发生而增加,而血链球菌,韦荣球菌则减少。此外,从损害部位离出了较多的乳杆菌、放线菌和酵母菌。人类龋与细菌的关系表明:


①人龋的发生与变形链球菌密切相关,变形链球菌为主要致龋菌;


②致龋菌非单一的,而是几种或多种产酸和耐酸的细菌。细菌之间可能存在共生或助生而协同致病。


(四)牙菌斑的形成

涎蛋白或糖蛋白吸附至牙面所形成的生物膜(biofilm)称为获得性膜。获得性膜是一层非发育性的无细胞结构薄膜(cuticle),细菌附着于薄膜上可以形成牙菌斑。牙菌斑的形成过程是获得性膜在牙面形成后,各种细菌的吸附、生长、移出和再附着的连续性动力学过程。牙菌斑的发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①初期聚集,包括细菌通过静电力的作用,初步吸附至牙面的可逆性阶段;以及细菌和唾液覆盖的釉质表面之间产生特异性分子作用的不可逆阶段;


②细菌迅速增长,唾液中的细菌附着以致黏附于牙面的微生物上;


③菌斑形成,附着的细菌生长繁殖,菌斑最后成熟。


(五)菌斑细菌间的相互作用

口腔内不同生态区及生态点的微生物构成都不相同,牙菌斑中细菌种类繁多,其中厌氧细菌占优势。牙菌斑的微生物组成随不同个体、不同时间、不同部位而种类不同。菌斑内细菌组成的部位差异显著。


菌斑中细菌存在共生与拮抗的关系,一些细菌相互依存,另一些细菌相互拮抗,细菌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其致龋性。菌斑中一些细菌可提供另一些细菌生长所需的物质,如血链球菌可以产生变形链球菌生长所需要的一种生长促进因子氨基苯甲酸;棒状杆菌可产生产黑色素拟杆菌生长所需的维生素K并供其营养。细菌的代谢产物可以改变微生态环境,以拮抗某些细菌以保证自身生存。如产酸菌产生的酸使局部pH降低,不利于非耐酸菌的生长。韦荣球菌不能用碳水化合物作能源,而是利用其他细菌产生的乳酸作为能源使菌斑pH上升,有利于非耐酸菌生长。血链球菌产生的H2O2能抑制乳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变形链球菌属产生的细菌素则能拮抗血链球菌和黏性放线菌。


751 0

评论